- 王宁;刘瑶瑶;王渊;于玲玲;
在弱社会临场、数字距离凸显及角色感知模糊的数字“孤岛”中,如何培养与赋能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推动高水平创新是当下亟待关注的议题。基于传统工作情境的寻求反馈行为研究,多立足“边缘”路径,检验其对创新的价值,但缺乏对“中心”路径的认知,既无法反映其高质量属性,亦难以满足数字化工作情境对寻求反馈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如何涌现及对创新的复杂影响机理有待辨析。基于此,本研究采取环环相扣的四个模块展开:(1)通过质性研究挖掘数字化寻求反馈的构念特征并开发量表,并且基于fs QCA探索其质量的“最优解”;(2)辨析“情景强度-数字赋能-思维模式”三大数字化典型情境要素的交互对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差异化的驱动效应;(3)基于“直觉”与“理性”双系统明晰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影响双元创新的双路径及其动态转化与协同过程;(4)从互动视角探究反馈源内、外部线索对寻求反馈效力发挥的边界效应。研究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是什么”“因何”以及“怎样”激发员工双元创新的全过程,以期为数字化工作中破解数字困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驱动高质量创新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42; 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雅汕;王海昆;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的阴暗面,而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聚焦其积极影响,探究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员工工作投入的促进机制。通过对327份两阶段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投入;(2)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会促使员工进行工作重塑,包括任务重塑、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3)工作重塑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和员工工作投入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然而,在工作重塑的三个维度中,只有任务重塑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4)职业韧性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工作重塑(包括任务重塑、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的正向影响,进而职业韧性会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通过工作重塑(任务重塑)激发员工工作投入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助力组织在人工智能转型中激发员工工作投入,从而提升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2; 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7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记;董可欣;张培;
在零工经济竞争范式重构背景下,面对零工工作者跨平台流动性加剧的挑战,探究算法驱动的工作游戏化管理实践能否超越物质激励,构建零工工作者的持续性平台参与承诺,成为破解零工流动性困局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从算法的底层逻辑出发,提出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309名零工工作者两时点的问卷数据,本研究发现:(1)平台工作游戏化既可以通过增强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规范指导促进持续参与意愿,又可以通过诱发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评估约束抑制持续参与意愿;(2)算法透明度正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评估约束的影响,负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规范指导的影响;(3)算法透明度调节了平台工作游戏化通过感知算法规范指导和感知算法评估约束影响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平台工作游戏化影响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在实践上为优化平台工作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8期 v.42; 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