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专题研究

  • 数字化寻求反馈:内涵、生成及对个体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

    王宁;刘瑶瑶;王渊;于玲玲;

    在弱社会临场、数字距离凸显及角色感知模糊的数字“孤岛”中,如何培养与赋能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推动高水平创新是当下亟待关注的议题。基于传统工作情境的寻求反馈行为研究,多立足“边缘”路径,检验其对创新的价值,但缺乏对“中心”路径的认知,既无法反映其高质量属性,亦难以满足数字化工作情境对寻求反馈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如何涌现及对创新的复杂影响机理有待辨析。基于此,本研究采取环环相扣的四个模块展开:(1)通过质性研究挖掘数字化寻求反馈的构念特征并开发量表,并且基于fs QCA探索其质量的“最优解”;(2)辨析“情景强度-数字赋能-思维模式”三大数字化典型情境要素的交互对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差异化的驱动效应;(3)基于“直觉”与“理性”双系统明晰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影响双元创新的双路径及其动态转化与协同过程;(4)从互动视角探究反馈源内、外部线索对寻求反馈效力发挥的边界效应。研究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数字化寻求反馈行为“是什么”“因何”以及“怎样”激发员工双元创新的全过程,以期为数字化工作中破解数字困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驱动高质量创新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42; 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化压力为动力: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员工工作投入的促进机制

    张雅汕;王海昆;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的阴暗面,而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聚焦其积极影响,探究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员工工作投入的促进机制。通过对327份两阶段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投入;(2)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会促使员工进行工作重塑,包括任务重塑、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3)工作重塑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和员工工作投入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然而,在工作重塑的三个维度中,只有任务重塑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4)职业韧性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工作重塑(包括任务重塑、认知重塑和关系重塑)的正向影响,进而职业韧性会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通过工作重塑(任务重塑)激发员工工作投入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助力组织在人工智能转型中激发员工工作投入,从而提升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2; 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7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逻辑下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双刃剑效应

    高记;董可欣;张培;

    在零工经济竞争范式重构背景下,面对零工工作者跨平台流动性加剧的挑战,探究算法驱动的工作游戏化管理实践能否超越物质激励,构建零工工作者的持续性平台参与承诺,成为破解零工流动性困局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从算法的底层逻辑出发,提出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309名零工工作者两时点的问卷数据,本研究发现:(1)平台工作游戏化既可以通过增强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规范指导促进持续参与意愿,又可以通过诱发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评估约束抑制持续参与意愿;(2)算法透明度正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评估约束的影响,负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对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规范指导的影响;(3)算法透明度调节了平台工作游戏化通过感知算法规范指导和感知算法评估约束影响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平台工作游戏化影响零工工作者持续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在实践上为优化平台工作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8期 v.42; 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组织行为

  •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双重影响:基于公平启发理论视角

    赵修文;黄颖;吕琳娜;肖金岑;程豹;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深刻影响着组织管理中的领导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领导者对不同下属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社会交换关系。这种差异化关系如何作用于团队创新绩效,其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尚未得到系统阐释。基于公平启发理论,本研究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团队中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双重影响,以及相应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来自三家智能智造型企业的64个团队和315名员工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双重性,且通过两条并行机制实现,其一为“反思促进机制”,即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会推动团队成员深化工作反思,进而正向提升团队创新绩效;其二为“关系抑制机制”,即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会降低团队成员间的交换关系质量,进而阻碍团队创新绩效;团队正念对该双重作用机制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从一个整合的理论视角探讨了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也为管理者和员工辩证看待组织中的领导成员交换差异现象提供了启示。

    2025年08期 v.42; 5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劳动关系

  • 平台劳动关系治理的“尺度异质性”与“驿站”启示:劳动地理学的视角

    李强;鲍晓鸣;

    “最后一公里”是劳动关系基层治理的重要问题,在平台劳动中更为突出。本文援引劳动地理学的视角,构造“尺度异质性”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平台劳动关系治理面临的挑战。通过对W区实践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驿站”实践为这种尺度异质性问题做出了回应。在服务内容上,驿站通过对社会权益的强调,有效切入到了居民-消费部门,解决了劳动者劳动过程的实际困难。劳动者的流动则有地区嵌入性,形成了以商圈-居民区为核心的分布特征,这使得驿站的选址成为治理覆盖的关键。地区嵌入还包括对经济地理的嵌入,经济资源的地理不均衡分布意外解决了驿站运转的部分成本问题。最后,面对着超地方的尺度不对等,驿站在服务项目的抉择中依然是谨慎的。展望未来,驿站或许能够成为集成各类劳动权益保障的“拓展坞”,成为平台劳动治理的重要载体。

    2025年08期 v.42;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力资源

  • 组织责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感知问责研究述评与展望

    于洋航;张雅萍;

    感知问责指组织个体对自身决定或行为是否会受到多元问责主体以及相关服务对象评价与检测的预期,是搭建宏观问责制度与微观个体行为间的桥梁,对于优化个体行为以及提升组织绩效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关于感知问责的研究还相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文献述评,一定程度阻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探讨,系统从概念内涵、测量方法、作用路径、影响边界等方面梳理有关感知问责的研究脉络。基于LDA主题建模,发现中国公共部门感知问责的研究显著多于企业组织,且多聚焦于生态环保和教育教学领域。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本土情境的研究、探讨领导因素的影响机制、丰富感知问责双刃剑效应、关注感知问责的跨层传导、挖掘组织制度安排的作用、捕捉感知问责的动态变化、探寻不同问责主体的差异等方面推进感知问责领域的发展。

    2025年08期 v.42; 9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政策研究

  • 国家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赋能县域经济韧性的效应研究

    房国忠;欧娜;赵馨燕;磨恒中;

    返乡创业作为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部署之一,对于激活县域经济活力、优化城乡要素流动、进而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研究选取2010-2022年全国2570个县域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度县域经济韧性,以“国家返乡创业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返乡创业政策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返乡创业能显著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通过产业结构效应、经济集聚效应及消费扩容效应来赋能县域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发达地区,试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政策效应更加明显;与中部和东部县域比较,试点政策在东北部和西部县域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返乡创业的政策设计、提升县域抗冲击能力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2025年08期 v.42; 11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