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特稿

  • 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刘辉 ;祝恒书 ;周景博 ;王德庆;

    “人才友好型城市”就是对人才友好的城市,是通过制度与环境系统设计,形成“强吸引——优生态——可持续发展”循环的发展范式,以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成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布的《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报告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结合信息抽取、数据融合、群体画像、自然语言处理以及网络挖掘等方法 ,从“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两个核心维度,对我国各城市的人才友好度进行系统化、量化分析与深入解读。本次报告增加了“科技产业创新”指标,作为“人才发展生态”下的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超一线城市,凭借经济、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继续稳居人才友好型城市前列;杭州、苏州、成都、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表现亮眼,在人才吸引力与发展生态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与创新的重要引擎,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人才集聚和辐射的作用。

    2025年10期 v.42; 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组织行为

  • 工作不安全感的作用后果研究:社会比较的视角

    王梦圆;许晓敏;陆昌勤;

    企业数智化转型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交织,致使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日益凸显。工作不安全感所固有的高度不确定性,会促使员工与同事进行社会比较,进而调整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然而,以往研究很少关注工作不安全感的社会比较效应。因此,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探讨同事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自身工作不安全感作用后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采用情境实验法设计,收集了386名员工的数据,结果发现:在同事工作不安全感低的情况下,员工自身工作不安全感与其帮助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强。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分三个时间点收集了269名员工的匹配数据,结果不仅支持了研究一的调节效应,还进一步揭示了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作用效果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一个关键的社会比较过程。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拓展了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并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启示。

    2025年10期 v.42; 3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务还是关系?感知问责对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影响

    张克英;温宁;陈钰瑶;包艳;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保障组织效能,“问责”已成为各类组织的核心管理工具。虽然以往研究就员工感知问责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已展开探讨,但多聚焦于对“任务”的感知问责所得出的结论无法完整解释组织实践中员工面临的问责困境。员工作为组织内被问责对象,其对问责内容导向的准确感知是影响其后续行为与绩效的关键。在注重人际关系的文化情境下,对“关系”的感知问责亟待被关注。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考察感知任务问责与感知关系问责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差异化非线性作用效果,并揭示其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对286份三时点领导-员工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感知任务问责与任务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员工聚焦任务负向调节上述非线性间接效应;感知关系问责与关系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员工聚焦任务对上述非线性间接效应起显著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本土文化情境下区分了感知任务问责与感知关系问责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差异化影响机制,不仅拓展了感知问责的理论研究,也为管理者在实践中合理设计与使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问责机制提供了参考。

    2025年10期 v.42; 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劳动关系

  • 应对用工算法黑箱:集体劳动法的功能、发展及规范路径

    钟念珈;

    算法技术重构用工逻辑并形成“黑箱”,导致劳动者权益减损与主体性危机,强化集体力量是解决劳动者主体力量弱势、实现算法透明及可解释的必要路径。遵循集体劳动关系规范逻辑由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在规范内容上,集体劳动权由标准劳动关系下的特定劳动权向多元劳动形态中的集体利益延伸,以应对算法黑箱造成的劳动者分化问题;在治理视角上,以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训导视角取代单一外部监管视角,发挥团体性机制在理解、优化算法中的作用。应当完善集体劳动法的规范框架,为劳动者参与算法治理提供依据,通过搭建数字工会、引入专业机构、创新集体协商机制,明确“沟通-专业-共治”三位一体的规范路径,推动用工算法透明与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制度的包容发展。

    2025年10期 v.42; 7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劳动经济

  • 劳动力市场中的本科专业专用性差异:来自2009-201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

    王牛;丁延庆;赵奕璇;

    通过引入基尼系数中度量不平等性的概念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可转移性的特点,本研究使用了一种基于基尼系数的方法度量我国本科院校部分专业的专用性差异,使用2009-201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专业专用性低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在不同行业中的毕业起薪较为平均,而专业专用性高的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等,在特定行业中的就业回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此外,专业专用性与毕业生就业对口程度、预期薪资水平和岗位类型选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些发现揭示了专业专用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对高中生选择大学专业、高校专业培养设置布局及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提供了借鉴参考。

    2025年10期 v.42; 9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力资源

  • 亲同事,远领导:领导完美主义对新员工不同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华强;余小彤;李丹;彭惠敏;张杰;

    过往学者对领导完美主义人际间影响的研究缺乏对新员工的关注。基于不确定管理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探讨了领导完美主义对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311名新员工进行三阶段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领导完美主义对新员工向同事的反馈寻求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向领导的反馈寻求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不确定性感知中介了领导完美主义与新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新员工职位层级负向调节不确定性感知与其向同事的反馈寻求行为的正相关关系,正向调节不确定性感知与其向领导的反馈寻求行为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为理解领导完美主义对新员工的影响效应提供了更加全面和辩证的视角,并为新员工管理和领导力开发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10期 v.42; 1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难以跨越的鸿沟:突破性创新研究的演进与前沿

    刘智强;黄思博;潘晓庆;俞紫懿;邵云飞;

    突破性创新是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有研究缺乏对突破性创新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致无法全面了解现有研究的进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文献阅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突破性创新研究的热点与演进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梳理。以SSCI和CSSCI数据库中2474篇突破性创新文献为样本,本文系统从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研究视角对国内外突破性创新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探究目前国内外突破性创新研究热点,从整体上定量展现突破性创新研究的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战略图谱和扎根编码的方式对突破性创新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指出知识管理、过程管理、商业化等主题将是未来突破性创新研究的热点方向。本研究结合传统文献分析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文献回顾,不仅为深入理解突破性创新提供了整合性的分析框架,也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与组织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10期 v.42; 12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